我們很榮幸受到了英國倫敦Cooking Section食事提案的邀請,合作開發「牡蠣殼身體磨砂霜」。在受到委託時,其實距離開展的時間只剩下兩個月左右...對於要重頭開發一隻全新的商品,時間實在是很緊迫!但我們真的很高興我們的專業與能力受到了認同及信賴,這種榮譽感也激起了我們挑戰困難的鬥志,接下了這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因應環保概念的主軸,我們除了使用牡蠣殼以外也添加了天然核桃殼粉來代替以往使用柔珠做為去角質的成分。從牡蠣殼原物料的處理、內容物的研發、包裝袋的生產等等,每個環節都仔細確認,絕對不因為時間緊迫而降低品質!終於,趕在開展前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

感謝食事提案Daniel和Alon的信任、感謝台北市立美術館Benjamin的協助,讓我們一起繼續愛地球...

2020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

食事提案(註1) (丹尼爾.費南多.巴斯克瓦 & 阿隆.夏貝)
Cooking Sections (Daniel FERNÁNDEZ PASCUAL & Alon SCHWABE)

超抽地下水造成的海岸沉陷,是全球性的開發主義所產生的惡果,從雅加達乃至紐奧良,到處都有同樣的現象,尤其可見於泰國與菲律賓各地的魚蝦養殖池。在這些土地下陷之處,地表成為一層容易變形的皮,反映出地球因體液被抽走而產生的扭曲失衡。自1990年代開始,臺灣西南海岸一帶以每年十公分的速度下陷,密集發展的水產養殖業已造成整個區域地層下 陷,面對這點,我們需要思考該如何協助仰賴地下水抽取的土地進行轉型。 臺灣西南海岸的牡蠣養殖業由來已久。生長於近海的牡蠣,並不需要仰賴抽取淡水;作為濾食性生物,牠們在吐納的同時, 也可以改善海洋生態,進而打造水質。牡蠣殼不僅是珍貴的石灰資源,也是牡蠣苗附著其上、生長成形的材料。一堆堆閒置於臺南、雲林、嘉義或屏東路旁的牡蠣殼是時光甬道的入口, 它們既是過去被食用的牡蠣所留下的殘骸,也是孕育未來將被食用的牡蠣的溫床。

《牡蠣間》的靈感來自具有百年歷史的三合土技術「一種不需要水泥,而是混合牡蠣殼、糯米與麥芽糖的黏著劑。」這件現地回應的全新裝置,運用廢棄的牡蠣殼,以其多孔的物質性重新想像臺灣水域的不同未來。集結來自海岸生態學、材料科學、工藝與建築遺產的臺灣專家,本計畫研製出一種新的三合土混料,展示這些半永久棲息在水下的海岸生物的形態,並用語音敘事引導觀眾沉浸其中,藉此重新想像人類與海岸共存的他種方式,這個場合也開發讓參觀者的身體在經過改造的貝殼表面上休憩、同時享受在皮膚上用牡蠣殼進行去角質處理。當牡蠣的歷史滲入你的耳石裡,摩刷應可清潔肌膚毛孔中多餘的雜質,這麼一來,或許我們能在夢中隨著這些牡蠣進入一個全新的宇宙,不會耗盡土地資源。
 

 

↑ 臺灣口湖鄉沿海出現成堆的牡蠣殼。
 

註1:食事提案,2013年創立於倫敦的團隊。
丹尼爾.費南多.巴斯克瓦,
1984年出生於西班牙,現居住及工作於倫敦。
阿隆.夏貝,1984年出生於以色列,現居住及工作於倫敦。